第六百五十七章 再临燕大-《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3)页

    收到前往东京参加观象台台长会议的邀请后,高鲁再次来向李谕告别,“院士先生,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肯定是关于英国人刚刚完成的日食观测。相对论方面您是专家,就算全日本也没有几个懂的,要不还是您作为台长去吧。”

    李谕笑道:“我可不会用日语普及相对论,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另外,很多观测数据的论文都是现成的,没必要让我去一趟。”

    “那些计算蛮复杂。”高鲁说。

    “复杂确实复杂,但英国至少复核了三四次,不会出错。”李谕说。

    高鲁说:“我看日本人的邀请函,他们还希望研究一下如何让亚洲的天文学追赶追赶欧洲,不至于连这种日食观测项目都不知道。”

    “不知道日食观测,是因为没人懂相对论。虽然我了解,但我没时间跑到赤道边上去观测。所以问题不是出在天文学上。”李谕说。

    “院士先生的意思,还是差在物理方面?”高鲁问。

    “没错,”李谕说,“现在的天文学,如果只是依靠眼睛通过望远镜观测,已经不会有什么进展,想让天文学发展,只能靠物理学,不仅渐渐成熟的光谱分析,还有新兴的相对论、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等。”

    高鲁叹了口气:“如果真是这样,我这个台长更做不得,离先生的标准太远,又过了不惑之年,想学都没有那么大的精力。”

    李谕安慰道:“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自己观测,还可以培养下一代嘛,上次那位年轻人就是个好苗子。”

    “就怕去了东京丢咱们自家人的面子。”高鲁说。

    “刚才不是说了,现在全日本都没几个人懂相对论,你担心什么?”李谕笑道,然后又拿出一篇论文,“这是我马上发在美国《science》以及国内《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天文学论文,是以京师观象台以及我本人的名义发表的,够让日本人刮目相看的。”

    “什么论文?”高鲁晓得李谕的论文每一篇都惊世骇俗。

    李谕随意地说:“我在文中提出了恒星大气里原子处于电离状态的理论,同时以大气的温度和压力计算出各种电离平衡状态下元素的份量。初步估计,在恒星中,氢和氮这两种物质占据了差不多99%的成分。”

    高鲁惊讶道:“氢和氮占比这么高?那不就是个大气团?”

    “如此大的质量,核心压力肯定很高。”李谕说。

    “可以想象,”高鲁顿了顿,“不对,是很难想象!粗略估算,如此大的压力下,能有什么物质可以承受,又是怎样的状态?”

    李谕笑了笑:“这就是个很好的科研课题。”

    “但似乎依旧是纯粹的物理学。”高鲁说。

    “所以你明白我为什么说现在的天文学从根本上讲就是物理学了吧。”李谕说。

    高鲁佩服道:“不愧是院士先生,几句话就给我讲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院士先生的眼光太凌厉,这个项目如果研究出来,必然又是天文学领域的一项壮举。”

    李谕点头说:“毫无疑问。”

    核聚变这件事,今年刚刚有了一点眉目。

    英国的卢瑟福其实很早就通过α粒子实验摸到门槛,然后阿斯顿做出了更加精密的测试,验证损失的质量正好符合质能方程,也就为核聚变奠定了实验基础。

    不过核聚变的理论发展还要再过上几年。

    ——

    李谕与高鲁一起到了天津港码头,送走高鲁后,李谕并没有离开,因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学位后,吕碧城便回了国。

    吕碧城下了轮船就问:“听说近卫昭雪那个日本姑娘最近又有想法?你不会……”

    李谕伸手说:“你可以检查检查,一个零件没少。”

    吕碧城坏笑道:“相信你。”

    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吕碧城异常开心,而且斗志满满,要在国内推广落后的女权方面展展拳脚。

    李谕亲自下厨给她做了一大桌菜,看着满桌熟悉的中餐,吕碧城眼泪都快出来了:“在美国,想变胖都难,天天吃的都是什么啊!”

    凤铃说:“我们在先生工厂闲置的土地种了点蔬菜,不然真的要饿瘦。”

    吕碧城说:“也幸亏在美国能买到比较多黄豆,每日发个豆芽吃。”

    李谕笑道:“用黄豆发豆芽,真有点百年前帆船时代远洋航行的感觉。”

    其实就算远洋航行,也只有中国人会用黄豆发豆芽。

    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远洋航行时,很少听说有欧洲大航海时代败血症案例的原因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