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兰州】-《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3)页
“你们原地等候,我去战区司令部。”周赫煊叮嘱马永奎道。
兰州是今年才刚刚设市的,以前都是县级,就跟自贡因盐设市一样,属于抗战带来的影响。兰州作为苏联援助物资的必经之路,再加上西部工商业发展,40年代终于迎来城市的近现代化历程。
就跟在永登县的待遇一样,迎接周赫煊的是兰州保安团,在城门口架枪把周赫煊的卡车团团围住。
周赫煊亮出将官证说:“中央特派员公干,带我去第八战区司令部。”
“啊……是!周将军请跟我来。”保安团的小头头连忙说。
为了解决军事后勤运输问题,兰州西侧的公路被拓宽至8米左右,城内街道也进行了修整。甚至前不久还开通了公共汽车,由旧汽车改装而成,可以乘坐30多人。
这些公共汽车运行路线只有几里地,经常出故障,坐车还不如走着快。当时的兰州老百姓为此编了段顺口溜:“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进城之后,周赫煊就体会到兰州的“繁荣”,东来西往的客商摩肩接踵,马车、驴车、骡车、骆驼拥挤杂沓,公共汽车行驶在人群中不停按喇叭。时不时还能在路边看到几个没有完全填好的弹坑,都是日寇飞机给炸的——在抗战时期的大西北,日机对兰州的关注仅次于西安。
此时的兰州已经完全变成大工地,市中心的七条主要街道,都将被扩建为15米到30米宽的碎石路边,光是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就有3米宽。由于没有压路机,只能由几十个人拉着大铁磙走,这类城市建设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
在抗战的最后五年当中,兰州的发展速度飞快,人们顶着日寇的轰炸努力建设。五年时间里,兰州城区面积扩大近10倍,常驻人口数量翻了一番。结果等到日本投降,兰州的城市建设反而止步不前,工商业全面萧条,新兴的200多家工厂陆续破产倒闭。
周赫煊只开了几分钟的车,就忍不住弃车步行,因为开车的速度实在太慢了。
这城里灰尘满天飞,就连商店的招牌都蒙着一层灰,周赫煊只能用手捂着鼻子走。战区司令部在城外,周赫煊需要穿城而过,大概步行40多分钟,他终于来到目的地,把将官证递给守卫士兵说:“我找你们朱司令,烦请通报。”
不多时,周赫煊被请进司令部休息室,一身军装的朱绍良亲自来迎接。此君进门就哈哈大笑,热情无比道:“哎呀,竟是明公驾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