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日皇帝” 上-《新宋英烈》

    有句成语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将其用在正率军以最快速度杀向沈州乐郊城的杨克复身上就非常贴切。虽说辛古和屯奴等人拼死抗争、奋起反击的举动令杨克复生擒耶律璟、建不世之功的愿望破灭了。可也正因为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契丹军残部一众大臣和兵马陷入混乱,没能按原计划于天亮时分拨营起寨、继续赶路。从而令原本并没有多少可能在前者抵达辽阳城之前追上的杨克复所部,终于有机会抓住这一几次都侥幸逃脱的对手。

    实际上,在辛古和屯奴乘乱冲出契丹军残部在沈州乐郊城外营地,仓皇逃命的同时,营地内的契丹文武大臣、兵将侍卫们也由于耶律璟的突然驾崩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正因为如此,辛古和屯奴才有机会逃出生天。

    由于耶律璟并无直系后代,且生前未正式指定皇位继承人,而此番沈州乐郊城外遇刺杀又死的很是突然,所以几个有实力的契丹皇族中人都有意问鼎那把龙椅。因为此时追随在耶律璟身边的兵马已经不足八千,以至每个想要争夺皇位的契丹皇族所能控制的实力都非常有限,没有哪一派能够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完全压制住其他所有对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彼此进行结盟也就是这些人不得已却又必然的选择了。于是,在一番拉拢、串联威逼、利诱和妥协、退让之后,一众契丹皇族势力便形成了以耶律璟生前最中意的侄子耶律贤和皇弟耶律罨撒葛为代表的两派。

    若是放在以往,在两派势力形成的同时,一场你死我活的皇位争夺战便会随之上演。然而,此时沈州乐郊城外的这两股争位势力却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一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耶律贤这边汇聚了以耶律屋质为首的一众大臣及将近五千兵马。而耶律罨撒葛那边则拉拢了自己的弟弟耶律必摄和因之前银州延津城之战表现欠佳而为众大臣所排斥的耶律休哥为主力的一众文武以及主要来自耶律休哥麾下残兵的三千余将士;二来,以五千对三千,虽说单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耶律贤一方占据一定优势,取得最后的胜利似乎有一定的把握。可问题是,如今周军追兵就在身后,一旦耶律贤一方不能速战速决,等到周军杀到,漫说是什么皇位了,只怕他以及一众文臣武将连性命都会不保。三来,就算耶律贤有把握在很短的时间内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其损失亦会非常严重。到时候,即便他能顺利撤到辽阳城。面对手中很可能只有不过两、三千兵马,且又得位并不算正的耶律贤,又有谁能保证手握三万大军的辽阳留守耶律和里的心里不会生出其他想法。毕竟,耶律和里虽非太祖子孙,其祖上却是太祖堂弟,本身也算是皇族中人,趁着现在太祖一脉实力衰微、先帝无后且未正式指定继承人,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大臣心中忐忑不安之时出手争夺皇位,并非没有可能。所以,除非是万不得已,处于优势一方的耶律贤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现在就与自己的堂叔耶律罨撒葛一决高下的。

    处于优势地位的耶律贤不愿意动手,而处于劣势地位的耶律罨撒葛更不打算与自己的堂侄拼个鱼死网破,彻底丧失自己争夺皇位的机会。因此,在双方对峙半晌,耶律贤主动派出使者向其发出进行和解谈判的邀约后,耶律罨撒葛当即表示接受。于是,在朝阳初升之时,双方的谈判代表带着各自首领的建议和底线坐在了大营中央的一间帐篷之内,开始了有关皇位及朝中权力安排的讨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妥协退让,谈判双方终于在临近中午时分就最后协议达成一致,并经由双方首领签字画押确认下来。

    根据这份协议,由耶律贤继位为帝,而耶律罨撒葛则在由太平王晋封为齐王的同时,还被册立为皇太叔。换句话说,日后如果耶律贤死了而耶律罨撒葛还活着的话,便由后者而非前者的子嗣继任皇位。

    虽说老皇帝死了,他的儿子没能继位而由弟弟继位这种事在历朝历代以及契丹历史上并不鲜见——当初耶律贤的父亲世宗耶律阮死于叛乱,继皇帝位的便是其叔父平叛主力耶律璟而非他这个亲儿子。可问题是,除了当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由宫内权宦操纵正式册立过其叔父李忱为皇太叔外,其他叔父当皇帝的不是篡位就是趁乱夺位,像这种由皇帝本人亲自决定册立自己叔父为皇位继承人的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形势所迫,在严重外患及潜在内忧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妥协办法。另一方面,只怕也与耶律贤身体病弱,不但不可能长寿,甚至连子嗣都未必能有,耶律罨撒葛觉得自己有很大机会顺理成章继任为帝、接掌皇权有很大关系。

    不过,不管册立皇太叔这样的举动有多么不合礼法、离经叛道,不管日后耶律罨撒葛的如意算盘是否能够变为现实,总之在竞争双方的妥协与退让之下,这支契丹朝廷的残余势力终于放弃对立,重新合兵一处,在征调了沈州乐郊城内的两千守军加入自己的队伍后,带着先帝耶律璟的遗体拨营起寨,急匆匆离开沈州乐郊城,一路南下,赶往一百五十里外的辽阳城,准备为大辽国祚的延续做最后的努力与挣扎。

    只是,愿望虽然美好,现实却是异常残酷的。就在耶律贤和耶律罨撒葛带着一众文武大臣及不过万余残兵启程之后不久,负责后卫掩护的千人队便传来消息——发现周军追兵前锋千余人马,自己已经与对方展开厮杀。由于敌军半数为“飞龙军”,后卫部队恐怕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请天子速派援军。契丹君臣闻讯大惊,耶律贤和耶律罨撒葛一面率众加速南逃,一面分出约一千兵马调头北上,与后卫部队一起阻击周军追兵前锋,为主力撤离争取足够时间。

    以两千契丹残兵对抗“飞龙军”、“保安军”各一个骑兵营,这样的力量对比原本没有任何胜算。只是由于“飞龙军”骑兵营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与契丹骑兵进行短兵相接式的近距离格斗,从而平白增加自己的伤亡。所以,面对汹汹而来,以视死如归的气势对己方发起不要命的决死冲击的契丹骑兵,“飞龙军”骑兵营的营长没有与对方展开对冲,而是下令“飞龙军”骑兵营就地结阵阻击、“保安军”骑兵营于两翼游动掩护,务求将这股敌军击溃于当面。

    这样的战术安排虽然有利于“飞龙军”骑兵营发挥自身优势,可如此一来却也拖慢了其追击速度。是以,尽管依托环形防御阵型使得这支周军追兵以极其微小的代价便击溃了契丹骑兵的冲击,并给予对方重大杀伤,最终胆怯远循的契丹骑兵不足三百人。可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与契丹残军主力的距离也从不足五里变成了近四十里,要想在对方逃到辽阳城之前赶上只怕已经没有可能。

    ;